第103章 集结

  一场小小的风波过后,吴希奭终于率领着他的第一师出城了。
  而白沙津的百姓们却没有散去。
  赵昺和丞相陆秀夫外出未归,兴王赵与珞坐镇中枢,全权处理朝廷大小事务,做出决策之后,告知杨太后知晓。
  曾渊子作为户部尚书,正在核算调拨各种物资。
  兵部侍郎兼任大宋军队总参议邹沨、副总参议赵孟溁坐镇兵部,处理各处军情。
  琼州知州苏刘义则组织招募民壮,在工部侍郎马宋宝的协助下分发武器,走上城头协助守城。
  整个琼州就如一套机器一样,迅速地运转起来。
  大宋皇家学堂游行的队伍还在继续行进着,口号声不断。
  抬着的大捐款箱子,早已经被金银铜钱装满。
  一处刚刚装修完成的一间布匹店前,正在吃着水果的老板娘,看着街道上游行的队伍,叹了口气。
  用脚踢了踢蹲在地上的掌柜:“他爹,你说说这北边的百姓,又该遭了多少罪啊?”
  “唉,不当人啊。”布匹店掌柜叹口气说道。
  “当家的,你说北边的人也不知道反抗?要是我,就是死也要跟他们拼了。”
  “拼个球,就你这样的还不够人家一刀下去费事呢。”
  “唉,这世道,啥时候能太平了。”
  拼命,拿什么跟人家拼命?
  一群有组织的蒙古鞑子,每到一地,老百姓菜刀还没举起来,就被人家砍死了。
  人家鞑子一来,把老百姓一围,任你是谁,想反抗都不敢。
  那些吵吵着死也要拉个垫背的,都是笑话,看到这情形早就下跪求饶了。
  家人不要了?
  人家把你家人一抓,就算你系统在手,抱着加特林那也是白搭。
  明朝末年有一个着名的理论叫“辽人守辽土”为啥不行?
  无他,人都有软肋。
  辽人在战场上打的猛了,弄不好下一刻自己家人居住的城池就被攻陷,后果只能被屠城了。
  全家老小都在人家满清的眼皮子底下,咋可能死战到底?
  宋军则不同,宋军是保护身后的家人,一旦战败,鸡犬不留,没有退路的他们只能拼到底了。
  “软蛋!”老板娘嘀咕一声。
  布店掌柜眼一瞪:“你说啥!”
  然后站起来举起巴掌就要揍自家婆娘,老板娘见状赶紧跑到屋里躲了起来。
  ……
  背后插着黄色令旗的三百里加急锦衣卫缇骑们,往来不断,穿梭在一条条官道上。
  “三百里加急!御赐金牌,阻者死,逆者亡!”锦衣卫缇骑看到路上有人,提前大声呼叫着!
  一驿过一驿,驿骑如流星!
  海口至澄迈不过百里距离,至临高不足一百五十里之遥,至昌江也不过三百多里地。
  三百里加急去最远的昌江,用接力的方式传递,一日便可抵达。
  “什么!”
  虽然早有心理准备,但接到锦衣卫情报正在临高视察的赵昺还是吃了一惊。
  “昌江收到消息了么?”赵昺问道。
  “回陛下,卑职等连夜从行朝出发,卑职等每隔20里换人换马,刚刚到达临高,昌江路远,此时只怕还未能抵达。”锦衣卫单膝跪地回答道。
  “苏卿,临高就交给你和大举了。”
  “踏马的!走,随朕回海口!”赵昺不再理会这名缇骑,对着身边的武垒等护卫大喝一声。
  “快,驾!”赵昺上马之后,拨转马头,大骂一声。
  旋即,赵昺又勒住缰绳,扭过头,对苏景瞻大声说道:“告诉大举,依计行事,给老子狠狠地打,干特酿的!”
  “官家放心,末将省得!”苏景瞻大声回应着。
  自从来到琼州,赵昺几乎没有休息,长期的骑马,现在的赵昺马术虽然一般,但也可以快马驰骋了。
  不过武垒等人还是不敢大意,时刻把赵昺夹在中间,以防落马。
  从临高海军基地,一路向东,一路上看到大队、小队宋朝士兵正在集结,急匆匆地赶往本部防线。
  有骑马的,有步行的,还有赶着牲口拉着各种物资的。
  最重要的铁丝网那是不能少的,一车车铁刺上锈迹斑斑的铁丝网被装在车上,被运往前线。
  生锈的铁刺才好用。
  “都特娘的快点,抓紧时间,别磨磨蹭蹭的,别让二营给比了下去。”
  “都特娘的小心点,别挂住铁刺了,小心自个的小命没了。”
  “拉火药的,都特娘的给老子记住了,严禁烟火!”
  中下级军官们的咒骂声,叫喊声,声声入耳。
  士兵们则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,唱着战歌,井然有序朝着目的地行军。
  “吁!”
  赵昺突然勒住缰绳,刚刚起速的战马猛地停了下来。
  “武垒,把朕的官服拿出来!朕要让将士们看到他们的皇帝就在他们身边!”
  赵宋是没有“龙袍”的。
  官服就是龙袍,常服倒是不少。
  下了班回到家换件衣服也是稀松平常。
  宋朝之所以没有“龙袍”和赵匡胤有关。
  赵太祖建国,恰逢兵荒马乱,民生凋敝,国力衰微,也没有太多的财力搞那些奢侈华丽的龙袍,为了区分,就以红色官服作为龙袍,头上戴着一顶官帽。
  管帽上还长着两只长长的“翅膀”。
  皇帝如此,大臣们也如此,唯一不同的是衣服的颜色。
  宋史里记载,三品以上服紫,五品以上服朱,七品以上服绿。
  而皇帝的衣服则是赤色的,也就是俗称的大红色。
  宋朝因染色技术问题,皇帝身穿的赤色和五品官员的朱色官服有时候真区分不太清楚。
  所谓的龙袍,先秦时期各国大王穿青衣,秦汉时期穿黑色,后改为红色。
  唐朝开始称为“龙袍”,毕竟是皇帝穿的衣服,但是龙袍上面是没有龙的。
  明朝开始,龙袍上面才有了龙的图案。
  所谓九五之尊,就是指龙袍上的九条龙。
  万历皇帝的龙袍为十二条龙,
  还有更夸张的九九八十一条金龙。
  大红色的官服,长着长长翅膀的帽子。
  (这两根长翅学名叫“直脚幞头”。fu,二声,头巾的意思。起源于五代十国,赵匡胤将其发扬光大。)
  这帽子相当有个性,一扭头能扫一片,估计帽壳子都能掉了。
  虽然赵宋皇帝官服较为简单,但那也不可能跟五品官员的朱色官服一个样的。区别还是很明显的。
  下了马的赵昺和武垒等人纷纷穿上官服。
  赵昺穿着赵宋官家特有的“龙袍”,武垒他们则身穿锦衣卫特殊服装,一群人在官道上骑着马,显得格外显眼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